吃糍咯英德石下村有个白糍节,你去过吗

8月25日,英德市石牯塘镇石下村锣鼓喧天、醒狮助兴,全村男女老少及其亲朋好友聚集在几株粗壮的大榕树下吃着东西、聊家常,热闹非凡......原来,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白糍节。白糍节起源于清朝初期,最初是石下村民在晚稻田播种完成那天,即每年农历七月十八举行集体活动。其间,蒸熟糯米打白糍,炸咸豆腐,擂茶粥不亦乐乎。后来逐渐发展成“白糍节”这一传统节日,延续至今已有多年。

今年的白糍节,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没有举行盛大活动,但石下村几乎每家每户还是遵循传统,有工具的出工具,有石糍盘出石糍盘,相邻几家聚在一起,天蒙蒙亮就开始做白糍。在榕树附近的一间民房前,有一口颇大的青灰色石糍盘,三名村民正抡着10多斤重的木槌,反复捶打石糍盘上的糯米饭。

据村民介绍,以前耕种下造稻谷插秧时,刚好是七月半,农忙时耕种重要,没时间过节,大约中元节后几天,插秧就完成了。村民决定插完秧后庆祝,犒劳一下自己,便在七月十八搞“集体活动”:家家户户打磨做白糍、炸咸豆腐,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个节日。

白糍虽看着简单,但制作工序却颇费工夫。首先,要选用色泽透明的优质糯米,放在清水里浸泡两三个小时,然后倒进木桶内,用旺火隔水干蒸4个小时;接着,把糯米饭趁热倒进石糍盘上,由两个壮汉抡着木槌不停地捶打,捶一阵换一面,如此反复进行六七轮,直到看不见米粒,打出的米团绵软Q弹。其间,木槌需不时蘸些清水,避免粘槌。最后,由主妇们双手涂上花生油,将打好的糯米团捏成鸡蛋大小糍团,即为白糍。同时还磨豆腐,开格后用盐撒在豆腐表面,待盐溶化后再用油炸。

看着做好的圆圆扁扁的白糍,泛着光泽、米香四溢,无论蘸糖抑或夹着自制的炸豆腐一起入口,味道越嚼越香,再配一碗客家擂茶粥,清爽解腻其味无穷,无论大人小孩看到无不胃口大开。近年来,白糍节不仅在石下村盛行,还引来英德周边乡镇乃至邻县的食客,他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不忘拍照分享,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liangjk.com/afhgx/21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