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东莞非遗墟市rdquo

市民翘首以盼的“东莞非遗墟市”城际交流活动又来了!

本周六“东莞非遗墟市”迎来清远专场,将为大家奉上地道的“清远手信”、“东莞手信”,快快广而告之吧。

周末期间,市文化馆还有许多精彩的青少年艺术季活动等着你,不容错过哦。

温馨提示:

本周“非遗墟市”开墟时间:

7月22日9:00——17:00

地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旁的走廊

联系

清远非遗项目

曺氏木雕、笔架茶制作技艺、清远擂茶制作技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鹅汤丸仔糍制作技艺、侯氏传统跌打骨伤药制作技艺

曺氏木雕

曺氏母女研雕

曺氏木雕技艺精湛,产品精美。曺氏先祖艺人都以农忙务农,农闲从事木雕手艺,向来有“木雕乡村”之称。曺氏木雕历史悠久,经祖辈烈祖、天祖一代代相传,从老祖宗、鼻祖父子二代是手艺人,到高祖父、曾祖父一代代传述及遗物实例证明,从天祖曺啟多木匠兼雕花匠,原村里后山大门堂“廿”字弄堂十三间连接布局大宅院是曺啟多公建造,其中雕刻牛腿、雀替及各类通雕,雕工精湛,由他开始把木工雕工手艺代代相传至今,既未有间断又遂代传承发展曺氏木雕。如建国后年由国家建设部轻工部指定选拨东阳木雕艺人参加“北京十大建筑”木雕装饰工程《由东阳木雕总厂选择派北京》十八名东阳木雕艺人,其中曺氏木雕就被选上,曺开富,曺大弟,曺为级,曺郑玉四名木雕艺人进京,曺氏木雕历来以带媳传妻的家族传承和旁系亲友的拜师传艺为主,将祖辈的手艺代代传承,代代保护。

曺氏木雕“钟馗嫁妹”

笔架茶制作技艺

笔架茶饱含山川之灵气

是传统地方名茶,因产于清远笔架山而得名(现属清新县管辖),为清远五大土特产(即麻黄鸡、乌鬃鹅、笔架茶、源潭红烟、清远笋)之一。笔架茶饱含山川之灵气,品质特殊,为清远著名土特产中的一朵奇葩。笔架茶的特点是外表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内质香气清长持久,汤色棕红尚亮,滋味爽口而滑,带甜甘味,冲泡上十次,甘味犹存,叶底匀整,有解暑、化痰、生津之功效。

笔架茶主要产地在笔架笔架山脉的6个管理区:坑口,坑尾,中山,根竹园,三坑滩,田边。笔架茶原来的品种是灌木形细叶茶树,叶细,枝干幼小,抗逆性强,不怕热、不怕冷,病虫害也较少。在品种上又有长细叶和蛋形细叶之分。采摘标准按半开面,采1芽2、3叶,采时要求新鲜均匀,整齐,无病虫叶、对夹叶等,从采摘时间上可分为明前茶(农历二月第一个戊日前采)、清明茶、雨前茶(谷雨前后)、白露茶。传统笔架茶的制作方法较为特殊,是采用铁镬炒青,全手工揉捻,明火熏干的方法。杀青、初揉后用松柴明火烟熏,吸入烟味,再在竹箩内用炭火焙干。笔架红茶(山红一号)的制作方法采用日光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的方法。笔架白茶的制作方法(白珍)采用日光萎凋,阴干的方法。

清远擂茶制作技艺

“清远擂茶”讲究养生之道

据清远旧志记载,清远地区山多林密,多有瘴气。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现擂茶可驱瘴气,以健身心,且可解乏,久之以为功用,习成传统。“清远擂茶”传承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制作技艺,民间还传擂茶具有驱邪、纳吉、和谐的一种文化信仰。擂茶作为一种原汁原味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它生息于老百姓的自然生活之中,或多或少暗合了道家的自然学说,从原材料到制作过程,没有一丁点工业痕迹,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本性。也吻合了儒家的和谐伦理学说,不管远亲近邻,朋友或客人,一起分享擂茶就是一种愉悦与快乐。

鹅汤丸仔糍制作技艺

鹅汤丸仔糍滑若凝脂,鹅香荡漾

是用鹅汤细盐轻和糯米粉,揉成丸仔,放入熬好的大锅鲜鹅汤煮开,再放入鹅杂大滚后加入葱花后可吃。品尝着鹅汤丸仔糍滑若凝脂,鹅香荡漾的美食的确令人回味。每逢清远本地乡村娶亲嫁女,大宴乡里时,非备好一大锅鹅汤丸仔糍端出来不可,让满屋亲朋戚友在品尝丰盛酒菜之外,吃着一碗鹅汤鲜香、糯米丸仔温润香软的清远乡村传统美食——鹅汤丸仔糍,真是其乐融融。

瑶族银饰制作技艺

瑶族银饰别具浓郁的民族风情

流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它以别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闻名于世,承载了瑶族人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及勤劳、聪慧、富足、纪念、回忆历史以及避邪消灾的愿望。

侯氏传统跌打骨伤药制作技艺

候氏跌打治痊愈老少病人不尽其数

侯氏传统跌打骨伤药制作技艺是祖传秘方,骨断骨爆不用手术开刀,不用打针,不用服药,只敷跌打骨伤药,基本内容可分为:制药、诊疗和对症下药三个部分。侯氏传统跌打骨伤药主治:跌打扭伤、脱位、断手、断脚、断腰、断肋骨、断锁骨、断耻骨、断股骨头,腰痛,胸、背、肋骨部神经病、褥疮烂肉。治疗全是敷药,手、脚骨断裂加杉皮夹着绷带扎实固定治疗。现有止痛王下身骨断扭打伤1号驳骨粉;下身脚腰2号驳骨粉;祛风王3号扭打驳骨下身旧患粉。上身手肋骨断扭打伤止痛王4号驳骨粉;手上身5号驳骨粉;祛风王6号扭打伤驳骨上身旧患粉;跌打内服方等等。

东莞非遗项目

庾家粽制作技艺、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矮仔肠制作技艺、冼沙鱼丸、新村腐竹制作技艺。

庾家粽制作技艺

庾家粽馅料美味丰富

庾家粽制作是东莞市万江区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庾家粽咸粽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在选材用料及严格的制法上都要下功夫:用晚造糯米为主料,选用上等咸蛋黄、湘莲、五花腩肉作馅,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合配制。然后用专用的粽叶包裹,用正宗的东莞水草捆扎。裹粽的技术较高,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放入铜鼎或不锈钢桶锅内用实木柴煮上六个小时,是东莞粽子的主要代表,名溢省港澳。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庾家粽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

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

看到这个道窖裹蒸粽,小编直流口水了

道滘粽分为咸粽和灰粽两大品种,在全国众多的粽子中独树一帜。咸粽在选材用料及严格的制法上都要下功夫:用晚造糯米为主料,选用上等咸蛋黄、湘莲、五花腩肉作馅,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合配制。然后用非专用的粽叶包裹,用水草捆扎。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放入铜鼎或不锈钢桶锅内用实木柴煮上四个小时。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香港食神梁文韬大赞道滘裹蒸粽

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

老少佳宜,开胃可口

什锦菜头一般要经选料、切条、腌胚、漂洗、寄糖、煮制等一系列工序,需时数月才能制成,做好的什锦菜头颜色有鲜红、翠绿、玉白、淡紫等多种诱人颜色,色泽亮丽,形状玲珑别致,风味独特多样,深受男女老幼喜爱,被誉为“中国沙拉”,曾获多家媒体报道。市级传承人王慧婵精制了松化糖莲子、核桃等各式贺年糖果,好吃又不会太甜。

矮仔肠制作技艺

秋风起,吃腊味,矮仔肠色香味俱全

高埗矮仔肠始创于清朝末年,由当地朱磡村村民吕佳(后人尊称为“矮仔公”)所创,绵延至今已是四代相传,有多年历史。相传矮仔公因身材矮小,其制作的腊肠便于他担挑走街穿插巷叫卖,外型与当时的流行腊肠与众不同,短而粗,且腊肠品质佳、美味可口,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大美女硕士、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您递上可口腊味

冼沙鱼丸

爽口弹牙、美味健康的冼沙鱼丸

冼沙鱼丸出自东莞市高埗镇冼沙村。冼沙人早在明、清时期就将鲮鱼肉剁成碎肉加入调味佐料制成“鱼球王”端上了餐桌,老少咸宜。冼沙鱼丸在东莞的各种美食中,可谓是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选用“四大塘鱼”中鲮鱼为原料,经过去皮、去骨,将鱼肉剁成肉浆拌入调味料并反复捽打后,让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攒成胶质多、韧性足、清脆爽口的鱼丸。

新村腐竹制作技艺

营养爽滑,万江新村腐竹

万江腐竹是东莞传统产品,其中新村的腐竹最为出名,具有美味可口、色泽黄净,耐煮不糊的特点,其制作工艺复杂而严谨。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村腐竹、新村豆浆已成为万江,乃至东莞的重要名产品,是万江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周非遗墟市的开(休)市情况,大家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liangjk.com/afhgx/2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