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戏曲人咋玩京剧天目新闻和网络红

天目新闻记者段松艳实习生黄雨轩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95后up主“龍猛寺寬度”在戏曲圈子里很受欢迎,他本名李政宽,粉丝们更习惯叫他阿宽。由他所创作的京腔民谣《武家坡》吸引了多个戏曲类up主进行翻唱,在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也已经突破万。

视频中的阿宽经常抱着一把吉他,独具韵味的京腔伴着京胡三弦等传统乐器,再加上现代音乐的编曲,婉转悠扬,一股熟悉又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

阿宽及其作品的流行甚至破圈,让很多人对他充满了好奇:一名95后的新青年做对了什么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了京剧,又是什么让他在传统与流行中游刃有余,一个认为京剧可以“玩”的年轻人,能“玩”出什么样的新意,观众又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玩法?

8月27日,天目新闻和阿宽聊了聊。

阿宽《武家坡》

程式化vs创造力

沉浸、放松、有趣,是阿宽在京腔民谣系列作品中留给观众的深刻印象。视频中的他轻拨琴弦,表情丰富,动情处偶尔闭上双眼,唱得格外享受。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找到和京剧“舒适”的相处方式之前,这个如今看上去轻松自在的大男孩,曾对京剧产生过强烈的排斥。

阿宽来自鸭绿江畔的小城丹东,由于母亲的工作和艺术相关,也结识了很多艺术家,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表演才能,在班级里经常给同学们编演节目,这对小小的他来讲是很大的快乐。7岁那年,他进入丹东市京剧团少儿京剧培训班。11岁时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由此开始了“坐科”学涯,学习京剧花脸艺术。

少年阿宽受访者供图

由于嗓音条件天生出众,同学们费力也唱上不去的高音,对于他来说十分容易。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享受的都是夸赞和荣耀。直到13岁那年,变声期的到来,让他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不能像往常一样轻松地演唱,演出任务也少了很多,“突然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值得骄傲的东西都被夺走了,一下子变得很消沉。”

幸运的是,阿宽并没有一蹶不振。

在母亲和主教老师田恩荣的鼓励和建议下,他开始尝试参加演讲、写作等活动,又重新拾起给同学们编写短剧的任务,由台前转向幕后主创,并陆续拿了一些奖项。

富有创造力的他在创作过程中逐渐享受到了更大的乐趣。而对于传统京剧,一招一式都要严格按照前人程式来演,只能模仿却不能去创造,这对他来讲是一种无形的限制,就这样,阿宽逐渐把自己的重心转移到创作中去。

在如今的阿宽看来,虽然当时程式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但对于打基础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全面掌握才有可能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认知所限,在当时对京剧的理解比较浅层,直到学了更多的内容之后,才更深刻地理解了京剧。

找到京剧的“核”

民国时期的京剧界,一直是演员和戏迷们向往和追捧的时期。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等大师相继开创各自的流派,传承至今。

在阿宽看来,当下的京剧对于传统演员来说,特别像一个“人肉博物馆”,保存价值大于艺术价值,要原封不动地把老一辈的东西复刻下来,再往下输送。“我当时觉得,京剧和我真正想要干的事情从本质上是有冲突的。”这一观念,直到他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学习乃至毕业后,才有了改变。

阿宽和恩师孙国良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戏剧学院就读期间,阿宽向宋捷等老师学习,后来又接触到了麒派京剧,特别为麒派名家赵麟童先生的创排、表演风格所折服,后来又师从南派京剧名宿孙国良先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阿宽打开了真正通往京剧的门——京剧一直都创新。新的内容逐渐为观众接受,又成为传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创造,作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京剧可以百分百地发挥我的创造力,我也将为此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

南派京剧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这类似于现在的短视频平台,内容要不断更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在大众印象中,南派更市场化,满足观众的需求,北派以标准著称,“但其实都在往前走。”

北派的大师们几乎都对唱腔、身段等进行过改革创新。例子不胜枚举,谭鑫培先生吸收了花脸、青衣的表演特色,融合梆子、大鼓中的曲调,使京剧老生的唱、念、做等技巧更为丰富;裘盛戎先生则把京韵大鼓和评剧的发音方式融入到花脸唱腔中,令花脸也能塑造出更加细腻、立体的人物;马连良先生对京剧行头进行过大而整地革新,一直沿用至今……

在李政宽看来,无论是北派还是南派的艺术家,实际上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紧贴着时代和人民,不断地改良创新。

“这也是京剧诞生以来一直代代相传的精神,是京剧的生命力所在。”

京剧是可以用来“玩”的

从找到京剧的“核”开始,阿宽内心深处那一股无处安放的热情与活力终于得到释放。

“京剧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乐趣不是如何鉴赏,而是如何制造。”

他一方面致力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当代化表达,一方面尝试戏曲与其它领域的跨界探索。“创作的过程,就如同玩魔方或者拼乐高,充满乐趣。”

阿宽和恩师孙国良受访者供图

起初他尝试着做了一个京剧版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在视频平台发布后,意外地有很多网友转发,阿宽没想到孙国良先生也会知道。学戏时,国良先生竟然主动提起,“改得不错,多尝试,多跟观众交流。”

后来他又相继推出跨界音乐作品《武家坡》《赶三关》《四郎叹》等,并先后执导了新编京剧《浮士德》、原创音乐剧《无声不歌》等作品。《浮士德》是用京剧演绎外国故事,并且融入了海派京剧的京越联弹;《无声不歌》起初是一部话剧,经过不断打磨排演成了带有戏曲元素的音乐剧,更是京腔民谣在戏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戏曲,戏曲也借着移动网络迎来了新的机会,网络上出现许多戏曲二创或者带有戏曲元素的作品,在赢得点击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于传统艺术的创新,李政宽的观点是可以“玩”,但要有尺度地“玩”。

“传统非常重要。大量接触各个时期、各个流派风格的剧目作品,是能够发生创新的充分条件。只有大量积累具象的标准和模式,才能提炼出一个抽象的绳尺。这个绳尺就是一个无形的创作要求,如果戏曲二创或者改编时缺少这种绳尺,作品就可能会向奇怪的方向发展。”

正因如此,李政宽的戏曲二创和跨界作品获得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肯定以及观众的欢迎。“所谓喜欢就是熟悉加上意外,我也在不断地探索,今年发布了很多单曲,新的原创剧目《欠你一枚小红星》即将在10月演出,我特别珍视观众的评价与反馈,未来也将探索更多形式的交流。”

“京剧在过去符合当时人们的趣味,成为了大众艺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京剧,喜欢戏曲。”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liangjk.com/afhhy/36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