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故事会致敬最美丹东人高温下的劳动

厨师7月27日傍晚6点多,天气闷热,无风。元宝区财神庙街的一家海鲜饭店内,几桌客人正吹着冷气享受着美味佳肴。而厨房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闷热高温和炉火的炙烤,厨师们正挥汗如雨地为客人煎炒烹炸。记者走进厨房,明显感觉热浪迎面袭来,再加上呛人的油烟味,一时很难适应。4个炉灶火苗“腾腾”地从灶眼里往外蹿,蒸箱里不断喷着热气,记者才进去就开始冒汗。此时正是“饭口”,不时有服务员进来催菜:“清蒸鱼做好了没有?”“3号台的菜怎么样了?”厨师长张贵川脖子上搭了条湿漉漉的毛巾,熟练地掂起大勺,食材在锅中不停地翻炒着,炉膛里蹿出的火苗映红了他的脸。这道菜刚做好装盘,马上做下道菜。他抽空抓起脖子上的毛巾,把脸上的汗水擦去,赶紧又拿起大锅。今年38岁的张贵川已有19年“厨龄”了。对他来说,后厨一米见方的灶台就是他的“战场”。每天9点到晚9点,除去吃饭和短时间的歇息,他都要站在灶台前。辛苦,在他看来就是家常便饭。“最初那会,脸被火烘烤着,感觉快要掉下一层皮,现在我也习惯了,特别是一到夏天,脸上的汗就没断过。”张贵川嘴上跟记者聊着,手里却没闲着。张贵川说,炉膛温度有℃,加上几个炉灶一起作业,整个厨房里的温度至少有40℃。厨师们一个“饭口”下来,至少要忙活20多道菜,汗水混合着油烟,浑身几乎湿透了。除了炉火带来的高温之外,厨房里的通风环境也不好,让闷热又增加几分。记者看到厨房里只有排风扇在一直“呼呼”转着,噪音挺大。接近晚7点,又来了一桌客人,厨师们来不及歇息,又忙碌了起来。“为了保证卫生,我们都要穿着工作服,戴上厨师帽,穿这么多又挨着灶台。还有,你看我这炒锅足足有4公斤重,不断掂勺也是体力活,汗水更是止不住,等到休息时才感到胳膊酸疼。”张贵川说。1个多小时里,记者光是站在旁边看着厨师们炒菜,已是满头大汗。厨师们虽然不是在烈日下作业,不过与炉火相伴的滋味更难熬。一直到晚上8点多,食客们离席,厨房的一天的工作也算结束了。记者这才有机会与厨师们坐下来多聊几句。35岁的张振江说,他干厨师有16年了。中学毕业时,家境不好,便想早点出来养家,于是便选择了学厨师。他在职专学习了3年,可毕业后到饭店依然是从学徒工做起。给大师傅打下手,收拾海鲜,切土豆丝,都是从最基本的开始,每天从早到晚地练习切菜、配菜,慢慢才掂上大勺,现在这些苦跟以前比真的不算什么。小吃店、学校食堂、大酒店、24小时餐馆,张振江都做过,最忙的时候工作到凌晨2点。印象最深的是之前在一家大饭店工作,生意好时,一忙两三个小时,等客人散了,他就找来纸壳,铺在地上平躺在上面,感觉整个身体都虚脱了。多年的油烟熏呛,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鼻炎。家里也完全顾不上,每天晚上九十点钟下班回家时,孩子和妻子早就入睡了。张振江说,虽然辛苦,但他还是很热爱这份职业,对厨房特别有感情。当自己亲手炒出来的菜端上桌受到顾客的好评时,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真正有几天闲下来不做菜,手会痒痒的,觉得少了点什么。”本报记者包芙蓉辅警7月28日7点多,记者医院门前见到正在执勤的交警支队振兴二大队辅警王升奇,此时王升奇的脸上全是汗水。尽管当天气温不是很高,但随着汽车不断驶过,记者感觉一股股尾气热浪般扑面而来,一会儿便嗓子干痒,腿脚也像火烤似的。当了3年辅警的王升奇告诉记者,热对他来说早已习惯了。时值道路早高峰,来往车辆特别多,再医院的道路狭窄,8点多时,发生拥堵。王升奇和值班同事又赶紧来到该路口,由于不停地挥手指挥、喊话,短短几分钟,王升奇的衣服后背已经湿透。他说,他的岗从7点到11点,这几天天热,下岗之后,袜子和衣裤都是湿的。看王升奇执勤一个多小时,其间来往车辆不断,有的车互不相让,有的行人横穿马路,王升奇都要上前疏导、劝解。王升奇说,他们大队的辅警年龄都不大,但是“都挺能吃苦”。7月23日上午,一名大客车驾驶员向在此路段执勤的另一名辅警王德邦求助:“前面掉了一根电线,我不敢往前走了。”王德邦上前发现,路边的一根电线杆上掉下一根电线,掉落的高度正好能碰到一个成年人的头,眼瞅着大客车停在路中央,后面的车因无法通行,死劲儿按喇叭。王德邦想都没想,立即用手托着电线站到路边,随后,同事联系到相关单位。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德邦顶着烈日举着电线站在路边,路通了,可王德邦却满头大汗,几近虚脱。刘战也是振兴二大队的一名辅警,采访当天,刘战好不容易被中队长穆建国撵回家了,“刘战中暑好几天了,怎么让他休息都不休。”穆建国告诉记者,进入伏天之后,天气闷热,大队已经有好几名辅警出现了恶心呕吐和胃肠感冒的症状,但大家都死活不休息。7月27日早晨,已经呕吐好几天的刘战又来上班了,看他脸色苍白,说话也有气无力地,穆建国将他撵回了家。穆建国说,他们执勤的这个路段人多车多,医院较近,拥堵情况时有发生。在此执勤的几名辅警根本没时间休息,尽管路边超市和水果店的人经常请他们进店里吹会空调凉快凉快,可他们根本没时间进去,“一站就是一天,就中午吃饭时间能休息一会,每天衣服都能拧出水。”记者了解到,大队还有几名辅警有紫外线过敏的症状,每到这样的天气,阳光一晒再加上汗水不断地流,身上都出现了过敏疙瘩。本报记者姜慕馨快递员“桑拿天”对户外作业的快递员来说是一个考验。7月24日,记者跟随姜波体验了一把快递员的工作。今年30岁的姜波是“全峰快递”的快递员,主要负责三纬路、五纬路附近的快递寄送业务,虽然只两个地方,但一天下来也得送上百件的包裹。姜波告诉记者,从八点上班后,第一项就要先看派送的单子,然后尽量在半个小时内装袋。平均一上午的工作量就是五大包,实际上还没等到派送,姜波的上衣就湿透了。9点,天气闷闷地热,姜波骑着改装过的电动车装载着大包小包的快件出发了。今天的快递第一个收件人住8楼,姜波二话没说拿着包裹快步上楼,不一会,姜波已经跑下了楼。到了下个小区,又是上楼、下楼。直到第十件包裹时,姜波脱下湿漉漉的上衣换上随身携带的另一件上衣,又喝了几口水。到了中午,姜波买了两个包子在路边匆匆吃了起来。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正经的午饭时间,吃完包子他还得回公司去取下午要派送的件。下午由于个别包裹大,公司让姜波开着面包车送。人坐在车里,瞬间觉得闷热难耐。到了地点下来,姜波一边卸货一边给客户打电话,几趟下来,身上又湿透了。不过对于姜波来说,他宁愿下车多爬爬楼也比待在车上“蒸包子”好。下午3点姜波来到三经街时,他的电话响起,市民王先生问自己的快件怎么还没到。原来前几天,姜波去他家送快件时,他不在家,姜波怕丢了,就跟王先生沟通好了说等他回家后再联系他,可王先生显然忘记了这事,于是在电话里一通发脾气。姜波马上把车开到王先生家,把快递包裹送到王先生手中,并笑着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告诉王先生有什么需要再找他。牟迪码角工大热天,人们即使吹着电风扇仍觉得高温难耐,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遇到了手表元件加工行业码角工大热天里还要“抱着”电热炉工作。7月23日,是“大暑”的第一天,在四道沟附近的一家手表元件加工厂里,40岁的码角工李丹正低着头,坐在电热炉子旁,观察着电热炉隔热板上面谷粒大小的钻石与松香粘合的程度。何谓码角工?李丹解释:手表零部件内部,表盘后方和齿轮等处,需要焊接一些钻石粒,以便“挡针”。而码角工的工序则是,将附在7CM×7CM玻璃片的钻石粒重新码排在涂有松香的的玻璃长条上,然后再将玻璃长条摆放在电热炉上方的隔热板上烘烤,由于松香发脆,利于下一道工序撬起和焊接钻石粒。记者观察,李丹的码角场地不是宽大的车间,而是面积约15平方米的工作室,电热炉放在屋中间,烧得发红的电阻丝清晰可见。当天温度近30度,尽管开着电扇,但室内明显要比室外热。记者看到,电热炉支架上的隔热板是搪瓷材料的,李丹眼睛则直勾勾盯着隔热板上面20多个玻璃长条。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码角工是个功夫活,松香烘烤既不能大了,也不能欠火候,一般一轮下来得需要七八分钟,操作时稍不留意很容易烫着手。“没什么大本事,就靠这个挣钱养家。”结束一批玻璃长条的烘烤,李丹笑着告诉记者。说话间,她拢了拢粘在额头上的发丝。记者这才看到,她满脸都是豆大的汗珠,她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李丹是下岗工人,8年前来到这个手表元件加工厂上班。李丹说,这个工种要求得能坐得住,自己性格内向文静,很快就适应了这一工作。“每一批大约至粒钻石,如果不小心火候没把握好,损失可就大了。”李丹说,有时着急,烫着手是常有的事。虽然守个火炉子,但工作起来注意力全部放到钻石粒上了,根本也感觉不出来。“无论干什么活都得干好,这是对工厂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李丹说,丈夫多年前也下岗了,在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儿子已经上高一了,正是用钱的时候。在厂里开计件工资,每月干好了,能挣上多元。“我感到很满足。”说话间,她的额头又冒出了汗珠。记者离开码角工作室时,李丹又往隔热板上进了一批玻璃条,坐在电热炉旁的她,依然静静地低着头,全神贯注……本报记者刁庆峰

山上街铁路隧道施工现场,中铁九局的工人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①。

丹前线四道沟段铁路维修现场,施工人员脱去湿透的上衣在烈日下工作②。

鸭绿江公园里的工人撑着太阳伞,对公园的路面进行修复③。

锦江山铁路立交桥下方的施工工地,工人们搬运着工地上的钢管④。

本期内容:来自丹东日报

服务无所不在帮助就在身边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liangjk.com/afhgx/704.html


当前时间: